喜欢古装宫廷剧的朋友们肯定都瞅见过皇上手里那块代表权力的玉玺。圣旨得盖上玉玺的印才算数,想争王位,最关键的就是得把玉玺抢到手里。那玉玺究竟长啥样呢?还有说法是,玉玺是用那块有名的和氏璧雕出来的。可电视剧里的玉玺都是四四方方的,和氏璧却是个扁圆的圈儿,咋能雕成玉玺呢?玉玺到底是啥模样啊?
【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事儿最早在《韩非子》里有正式记录。有个楚国人叫卞和,在山里砍柴时无意间瞅见一块石头,外面裹着泥巴,还长着青苔。但凭他的经验,他觉得这石头不一般,断定是块“原石”,就是还没雕琢的宝玉。于是,他就想把这石头献给国王,想着能换个官职或者得到点奖赏,以后就不用为吃喝发愁了。
展开剩余90%他捧着那块石头去找了当时的国君楚厉王。可楚厉王也分不清卞和说的是真是假,就叫来宫里专门负责雕琢玉石的师傅来瞧瞧。但那师傅一看,就说这只是块再平常不过的石头。要知道,在古代骗国君可是要受很重的惩罚的。楚厉王一听也火了,下令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就这样,卞和的左脚没了。
过了好些年,武王当上了国王。卞和还是不死心,他觉得自己没看错,心里那个美梦也还没碎,所以他又像上次那样,跑到武王跟前,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可是结果呢,卞和又被说成是骗国王,这次,他被砍掉了另一只脚。
后来,楚国换了国君,楚文王坐上了王位。卞和心里又有了盼头。这回他没像上次那样直接捧着玉去找国王,而是在荆山脚下哭了起来,白天黑夜不停地哭,说他手里的这块石头是宝贝,可世人都不懂,这宝贝的美也没人能看见。这事儿后来传到了文王的耳朵里,说有人在荆山脚下天天为玉而哭。文王就把卞和召进宫,让他献玉。经过好多工匠仔细看过后,都认定这确实是一块非常难得的玉石。于是,这块玉就成了楚国的宝贝,还因为卞和,被叫做“和氏璧”。
【“完璧归赵”的故事】
聊起和氏璧,不光它的来历充满神奇故事,它身上还发生过另一件大事。楚国有个宝贝的事儿迅速传遍了四周,让各个诸侯国都蠢蠢欲动,都想要得到它。那时候,诸侯国之间争来斗去,天下大乱,和氏璧也在这一片混乱中被带到了赵国,成了赵国的镇国之宝。秦昭襄王提出要拿秦国的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璧。但谁都明白,那时的秦国势力大得很,而且说话不算话,说用十五座城换只是个幌子,最后可能啥也得不到。所以,赵国就派了蔺相如去跟秦国谈判周旋。
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到了秦国,亲手把它交给了秦昭襄王。别看昭襄王啥宝贝都见过,但一瞅见这块玉,还是惊得不行。这么美、这么无瑕的宝玉,在富裕的秦国也是头一回见。昭襄王拿着玉不放,可就是不提拿城换玉的事儿。蔺相如心里明白,换城只是个幌子,想抢玉才是真的。他就对昭襄王说:“这玉有点小毛病,我指给您看。”昭襄王没多想,就把玉还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立刻跑到宫殿的大柱子旁边。他举起和氏璧,朝着秦王大声指责他不讲信用,没诚意,还假装要把和氏璧往柱子上撞。秦王气坏了,想抓蔺相如,但又怕他真的把和氏璧给砸了,毕竟这事传出去对秦国名声不好。所以,秦王没办法,只能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回赵国了。蔺相如真聪明,让秦国的交换计划泡汤了,和氏璧还是完完整整地回到了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和氏璧的失踪之谜】
几十年前“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后,亲王嬴政就着手进行他统一六国的计划。那时候,赵国的国君赵迁是个没头脑的昏君,他让坏蛋当了大官,结果赵国从里到外都烂掉了,最后被秦国给灭了。和氏璧呢,就成了秦王的宝贝,被送到了咸阳的皇宫里藏起来。打那以后,和氏璧就消失了,皇宫里再也找不着这块宝贝玉石的踪迹了。
大家对和氏璧到底去哪儿了有很多猜想,其中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和氏璧被秦始皇重新加工,刻成了皇帝的玉玺,出现在了大家眼前。
啥是玉玺呢?玉玺就是皇帝自个儿的印章,代表着皇帝的权利,有玉玺就跟皇帝在那儿一样。
嬴政打败其他六个国家,建立秦朝后,自封秦始皇,并马上着手进行一系列大改革。他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改用郡县制来管理国家,让中央权力更大。在经济上,他统一了度量衡,让全国有了统一的标准。可这时候,秦始皇发现和氏璧除了漂亮,没啥实际用处,既不能当装饰,也不能当钱花。于是,他就让工匠把和氏璧重新雕刻,弄成了方方正正的样子,五个龙头作为把子,底部还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体字,来表达他的志向和心愿。
后来,随着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出现,这块玉玺也换了一个又一个主人。传到西汉末年的时候,王莽想要抢这块玉玺当皇帝,玉玺原来的主人很生气,就把玉玺猛地往地上一摔,结果摔掉了一个角。后来,人们就用黄金把这块摔缺的地方给补上了。
后来啊,到了五代十国那段大乱时期,玉玺传到了后唐的李从珂皇帝手上。当他打仗输了,被敌军团团围住时,李从珂就带着那玉玺冲进了熊熊大火里。从那以后,那块由和氏璧雕琢的玉玺就完全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秦始皇的玉玺真的是用和氏璧雕刻而成的吗?】
和氏璧与玉玺的传说太像编出来的戏了,到底是不是真的还得好好研究。电视剧里那玉玺大得惊人,让人不禁想,和氏璧真能雕成秦始皇的玉玺吗?先不说电视剧跟历史参考没啥关系,咱们先看看和氏璧和玉玺的样子,再来聊聊这事儿能不能成真。
要是和氏璧能被刻成玉玺,那可能就是两种情况:一种呢,和氏璧特别大,玉玺只不过用了它的一小块;另一种,就是和氏璧被人掉了包,送到秦国皇宫的根本不是真的和氏璧,刻玉玺的也不是那块真璧。
我们翻遍了所有老书,也没找到和氏璧到底有多大。不过,1977年在山东曲阜挖到的一座战国时期的鲁国大墓里,有块玉璧。这块玉璧外径大概32厘米,内径大约11厘米,厚度差不多0.6厘米。它的花纹、布局、线条、做工都特别好,在当时绝对是顶级的。这玉璧也是按周朝的标准规格做的。所以,我们猜和氏璧可能也是按这个规格雕的。但话说回来,现在找到的战国时期最厚的玉璧也就2厘米,这种厚度的玉璧是专门用来祭祀的,叫玉琮。这么看,和氏璧应该不算大,那它怎么能雕成秦始皇的玉玺呢?
这事儿得从俩角度猜猜。首先啊,和氏璧可能没按那时候的标准大小来雕。汉朝以后的书上都说,和氏璧很可能不是咱们现在见的那种圆不溜丢、中间还带孔的样儿,它可能是因为中间有个洞才成了“璧”的样,但个头可不小。为啥这么说呢?《韩非子》里头说了,和氏璧一开始是块大石头,那磨出来之后,肯定也是块挺大的玉石。再看《尔雅·释器》里对和氏璧的描述,它也就是粗加工了一下,没细雕,就是因为原本中间就有洞,看着像个圆环。所以,和氏璧很有可能就被拿去当刻玉玺的材料了。
另外,玉玺并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个头挺大。根据老书上的说法,唐朝之前的玉玺差不多就跟一个核桃似的那么小,玉玺的大小都是有专门的规矩来定的。这么想想,秦始皇拿和氏璧来做玉玺好像也不是不可能。不过玉玺是方方正正的,底座四边还雕着五条龙,方便拿在手里,这就要求玉玺得有一定的高度。还有啊,雕刻的时候,原料玉石并不能直接决定玉玺的大小,因为雕刻过程中损耗很大,所以原料得比最后做出来的玉玺大不少。这么一来,用和氏璧做玉玺的可能性其实也不大。
要是说送进皇宫的那个和氏璧是假的,已经不是原本那块和氏璧了,这种说法听起来就有点儿站不住脚。暂且不说要是被发现那就是欺君大罪,和氏璧的名声早就传遍了,它的模样和大小大家应该都清楚,秦始皇不可能不了解真正的和氏璧有多大。所以,这种说法不太可能。
【写在最后】
关于秦始皇的玉玺到底是不是拿和氏璧刻的,历史上大家说法不一,但翻遍现在的官方史书和古籍,都没找到明确的记载。那这个说法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查了查资料,发现它是记在《录异记》这本书里的。光看书名也知道,这可不是一本正经的史书,里面记的都是些传闻、杂谈、怪事,所以“和氏璧变成玉玺”这个说法,可信度也就不高了。
那么,秦始皇的玉玺是用啥材料刻的呢?范晔在《后汉书》里写:“传国玉玺的玉是从蓝田山采来的。”就是说,秦始皇的玉玺是用蓝田玉做的,这个说法挺靠谱的。可那个和氏璧,它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后来又跑哪儿去了?古书上都没提。不过话说回来,玉玺也好,和氏璧也罢,都是个象征。要想把江山坐稳,得好好治国,让老百姓满意。毕竟,谁得民心,谁就能得天下。大家对这事儿怎么看?评论区聊聊吧。
发布于:陕西省